UID817609
好友0
记录0
精华0
注册时间2025-11-25
最后登录2025-11-25
在线时间0 小时
新用户

|
前几天,一位朋友忽然向我抛来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:“你怎么看金湖人?”这样一个看似随意的问题,却难以用几句话回答。
因为金湖人,不只是这片土地上的居民,更是一种性格、一段故乡的气质,也是一代又一代游子心头永远挥不去的牵挂。这些年,我总觉得金湖似乎不再像从前那样“有趣”了。
回想起过去读书的日子里,晚自习后与三五好友在四中门口喝上一碗热腾腾的红汤鸭血粉丝,或舀一勺鸡丝粉皮羹大快朵颐互相诉说着近来的趣事,是许多少年的日常让我记忆深刻。健康路上新开的零食铺总能让人忍不住驻足;老街深处那家要排长队才能买到的蛋糕,更是让人心满意足。
那时的金湖,不大,却温暖真实。在街边面馆吃一碗地道的长鱼面,再慢悠悠地走到小学、初中、高中,是一段共通的成长路径。在步行街随意走走,大概五分钟就能遇到一个老同学。一座城市的轮廓,正是由这种贴近生活的烟火气一点点勾勒出来的。而如今,大家散落在更远的地方。每次回家,想约一位老友,不是在工作,就是在外地奔波。记忆里的那个金湖,像被妥善收进旧抽屉,打开时仍温暖,却再难回到从前。
对于身在异乡的游子来说,这种变化尤为明显。在城市的霓虹下,在高速列车的窗前,在凌晨的街巷里,我们常常突然想起:那条旧路还在吗?那家熟悉的店是否关了?那些曾经天天能见到的人,如今又在哪里?外面的世界再大,也装不下心里那一小块金湖;而金湖再小,也永远留着我们的一部分青春。然而我们也清楚,没有人真的愿意回到过去。改善的住房、更好的公共服务、越来越便利的生活方式,都在告诉我们:脚步不停,是因为我们在向更好的生活前行。只是街上的行人少了,车流声盖过了人语喧嚷。这不是谁的错,而是时代的必然。每一个正在发展、城市化不断加深的县城,都经历着类似的蜕变:老味道渐渐散去,而新秩序还在生长。
也正因如此,我们更需要凝聚一份耐心与勇气,去思考:如何让这片土地重新被激活?如何延续金湖特有的文化脉络?如何在发展中留住家的味道?又怎样让“心里的那个金湖”回到生活里?
至于金湖人真正向往什么样的规划?我没有一个标准答案。金湖人本就难以简单定义:
他们既不服淮安,也不服南京;网上略有批评,便会迅速团结起来维护家乡;他们追求编制的安稳,却也在体制外寻找理想;他们追逐时尚,又在骨子里保持着谨慎与传统;
他们的步伐看似缓慢,可生活节奏又快得令人猝不及防;谈婚论嫁、生儿育女、教育成家,仿佛是所有家庭共同的生命线。
金湖人是复杂的,而这种复杂,正是地方独特生命力的体现。也许真正的答案,不在规划文本,不在巨大的蓝图,而是——藏在每一位金湖人的心里,也藏在每一位在外游子的牵挂里。
你们希望在怎样的街道漫步?孩子希望在怎样的学校成长?老人希望怎样的晚年生活?游子们又希望回到一个怎样的金湖?城市的感知向来难以量化。一千名金湖人心中,也许就有五千种关于金湖的乌托邦。建立共识并不容易,但也正因不易,才值得珍惜、值得讨论、值得坚持。
|
|